泡泡乐文学>青春小说>百度宅男当崇祯 > 第四百三十三章 路宽了许多
    杨改革倒是来兴趣了,在自己面前如此的失神,自己还是第一次遇到,不知道是什么事让郭桓这样的走神。

    “呵呵呵,有意思,郭桓,在朕面前如此失神的人,朕还是第一次遇到,说说,你到底想起什么事了,以至于如此?如果你说得出一个很好的理由,朕就不怪你。”杨改革笑着说道,其实,杨改革对这个郭桓蛮看好,办事得力,即便是他说不出什么理由,杨改革也没打算把他怎么样,培养一个人才可不容易,毁掉一个人却只要一句话。

    郭桓连打自己的脸,在地上求饶,听见皇帝问话,这才停了下来,道:“回禀陛下,奴婢想到了一件事,和陛下这个演戏的事有关,奴婢一时想得激动,想得入神,所以,冒犯了陛下,还请陛下恕罪。”说道自己想到的事,郭桓的脸上又充满了自信,充满了光彩。

    “哦,什么事,说说看。”杨改革饶有兴趣的问道。

    “陛下可听说过《秦王破阵乐》?”郭桓脸上,光芒四射,充满了激情。

    “《秦王破阵乐》?这个,似乎听过一点点。”杨改革说道,对于这个东西,杨改革有那么一丝丝的印象,不过,属于角落里的记忆,很模糊。

    “陛下,《秦王破阵乐》说的乃是李唐太宗皇帝的事,据说,唐太宗将歌颂他的词曲改编成了舞乐,这个乐舞,就是《秦王破阵月》,此乐舞,是根据军阵变化演化而来,属于武舞,多时可以有数十人,乃至数百人共舞,百余位乐师奏乐,场面极为宏大,有婉转动听的龟兹调,有震天的大鼓,有琴、筝、笛等伴奏,能声传百里,其气势之雄浑,能感天动地……,往往一经演奏,看者无不动容,往往会情不自禁的随之起舞……,乃是天下一等一的乐舞……”郭桓越说,脸上的光芒越甚,两眼充满了光芒,从他自信的表情和声音里,似乎已经可以看到规模宏大,场面壮观,气势雄浑的乐舞场面,天地都为之动容。

    杨改革也惊讶!这郭桓,似乎是打过鸡血一般,劲鼓成了这样,当真是出乎意料,还有那个什么《秦王破阵乐》,听着怎么就好像是一个规模极大的歌舞表演啊!而且还是表演的军事上的,这个倒是和自己的要求不谋而合,这个……,《秦王破阵月》是唐太宗李世民弄出来的?也就是说,n百年前,自己想弄的这个什么歌剧,话剧,舞剧就早已弄出来了,而且规模还相当的庞大……

    悲剧!真的是悲剧,不,喜剧!应该是喜剧,自己原本觉得从后世弄一个话剧,歌剧,舞剧什么的到明朝来有点过份,现在看来,根本自己瞎操心,李世民比自己想到的更早,做得也更早,做得也相当成功,这绝对是个喜剧,自己只要照搬。

    “好!就这个《秦王破阵乐》了,朕就是这个意思,朕如今在北面打了胜仗,要彰显我大明朝的国威,要彰显朕的胜利,彰显将士们的功劳,朕决定了,就搞这个《秦王破阵乐》一样的东西,场面要大,规模要大,气势要雄伟,能看的人越多越好……”杨改革当下就决定,准备按照《秦王破阵乐》来搞,搞一个明朝版的《秦王破阵乐》,李世民能搞,他为什么不能搞?李世民是皇帝,自己就不是皇帝了么?他打了胜仗,自己难道没打胜仗么?李世民彰显国力,自己就不能鼓舞士气么?

    王承恩急得汗都下来了,皇帝当真是想到一出做一出,这动静也太大了点吧,比肩唐太宗?这容易招人笑话的。不过,劝皇帝的话,一时却是说不出口。

    不过,郭桓倒是一脸的激动,一心想搞这个《秦王破阵乐》,开始为皇帝出谋划策起来。

    “陛下,虽然《秦王破阵乐》好,但是,如今,曲,谱,词,包括舞,早已失传,如今要重现当年的盛况,很难,……,再,陛下,那《秦王破阵乐》说的是唐朝的事,用的是秦王的名号,如今,既然是写我大明的事,自然得改动一下……”郭桓倒是一板一眼的给皇帝出主意。

    王承恩急得很,一脸是汗,焦急的得很,苦笑着跟皇帝道:“陛下,这样做,似乎有些不妥呀!”笑得很苦,具体不妥在那里,王承恩没说。

    “不妥?”杨改革想了想,感觉到确实有些不妥了,自己要的是给边关、京师的官兵潜意识里的威慑,而不是要一场表现明朝国力的歌舞,排这样一场歌舞得多久?自己的时间可等不起,这东西好是好,却和自己的目的不合。

    “嗯,确实有些不妥,这样,郭桓,这个什么破阵乐,不用太复杂,尽量的简化一些,朕想尽快的让边关的将士们看到,如今是十月下旬,朕想十一月下旬之前,这简化的乐舞就能出炉,到时候,就要到各地去演出……”杨改革根据自己的目的,修改了计划。

    “可,这,陛下……奴婢遵命!”郭桓本想争一争,做一个声势浩大的破阵乐,做一个完美的明朝版的破阵乐,不过,皇帝明显的很急,郭桓开口了两个字,就没接下去了,凡事以皇帝的意志为准,他们这些做太监的,视为第一要务。

    “好了,快去办吧,表演的形式和方式就以那个《秦王破阵乐》为蓝本,但是不求过于精致,以能尽快的表演为佳,时日不要超过一个月。东江镇的那些小将们,待兵部,都察院检验过那船东虏的脑袋之后,他们就会押着那船脑袋去传首九边,这是朕给他们的任务,让他们借着脑袋现身说法,以提振我大明将士的信心和士气,所以,你要尽快,要在他们走之前,尽快的把镇江堡大捷的过程搞清楚……”杨改革吩咐道。

    “奴婢遵旨。”郭桓再没多说什么,说了声遵旨,就退了出去。

    郭桓走了。

    杨改革又思索了下这事,这事还得尽快,等那些边军看过脑袋之后,再给他们看看文艺演出,安慰一下,这样搓圆捏扁的来几下,这边军才能安生得下来,稳住了边军、京营,自己手中又有新军,基本上就不怕别人在军事上的威胁了,有了底气,自己要砍人,自然没什么顾忌。

    “大伴!”杨改革道。

    “奴婢在。”王承恩还在为皇帝要比肩唐太宗而担心,听见皇帝叫自己,立刻答应。

    “……这样,徐师傅那里的番薯快丰收了,你在内书堂里选一些成绩优秀,机灵,诚实可靠的,选派到陕西去,数人一组,每组一府,他们要做的事,就是在每府都建立一个番薯场,专门收购番薯,将番薯做成各种东西,比如粉丝、糖等等,一来便于存放,二来,朕先前承诺过,番薯朕会回收的,以保证百姓种番薯的积极性,不至于让‘谷贱伤农’,朕既然立下承诺,自然会遵守,可明白朕的意思吗?”忙完了这事,杨改革又操心其番薯的事来,番薯的事,看着不起眼,看着不算什么,其实,关系相当的大,这件事的紧急程度,重要程度,理解的人不多,杨改革这个穿越者明白,此外,在明朝,也就徐光启等一些人明白,更多的人则是不理解,看不起,或者是不愿意明白,不愿意理解,这个东西产量虽然高,但是却不值钱,要占有明朝大部分土地的地主们放弃一部分利润改种番薯,不想点手段是不行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