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第一次拜访莫氏心理健康研究中心,是在一个深秋的下午。

    这是我获得这份工作之后第一次独立执行调查。硕士毕业之后,我选择留在未名大学,为学校附属的伦理审查会工作——我在无趣的办公室里度过了漫长的几个月、然后又跟着前辈当了几个月的跟屁虫,直到上司拿着一沓文件找到我。这是个适合给我练手的项目,他说。

    我有些不解。“什么是适合练手的项目?”

    “就是不会出岔子的意思。”老头拧开保温杯的盖子,喝了口茶,“这项研究的牵头人是咱们学校的客座教授,业内口碑很好,伦理审查也就只是走个形式。所以交给你,正好让你熟悉一下流程。”

    放下杯子,老头拍了拍我的肩膀。“独立出外勤最重要的就是自信,不要露怯。小贺,好好干,我相信你。”

    虽然上司说得轻描淡写,但真正站在研究所门口的时候,我还是有些迟疑。

    在把公式化套话和需要收集的材料类型默背到第三遍的时候,中心的大门突然开了,一个穿着白大褂的年轻人推开了门。

    很显然,我们都没有做好在此时偶遇对方的心理准备。白大褂的脚步顿了一顿,而后他推了推眼镜,快步向我走来。

    “这位小姐,需要帮助吗?”

    他看起来和我年龄相仿,白大褂和工牌的搭配表明了他是这里的职员,但很可惜工牌被很随意地插在口袋里,除了半截证件照以外看不到更多信息。不寻常的发色和较为立体的五官特征似乎提示他并非国人,但我没有从他的问话中听到明显的外国口音:大概是中文很好的留学生,或者从小在国内长大的混血儿。

    “你好。我找莫教授,请问我能进去吗?”

    白大褂的眉头轻微皱起、然后又舒展开来,我没能来得及分析他的表情。“是什么事?”

    我手忙脚乱地在脑海里搜索早已背好的说辞。白大褂似乎很有耐心,全程只是安静地听着我支支吾吾地背完——然后他眯起眼,露出一个意味不明的微笑。

    “情况我了解了,进来说吧。”他转过身,朝研究中心的大门走去,示意我跟上来。口袋里的工牌被动作牵扯着掉了出来,在它顺势回到白大褂胸前的前一秒,我只够看清姓名栏里的“莫”字。

    半夜十一点,我摸索着打开手机,在联系人栏里翻找出那个熟悉的名字。

    [咱学校的心理学院,竟然还有二十多岁的年轻教授呢?]

    对方的消息来得很快,能及时收到回复让我心里的烦躁感消失了一些。

    ——[你刚知道吗?那个教授又年轻又帅,讲得也好,讲座和课程名额都很难抢的。]

    怎么好像大家都知道啊?我这七年未大是白读了吗?

    [我完全没听说啊。]

    ——[怎么可能,去年我还问过你要不要一起去旁听他的讲座呢。]

    我从床上弹了起来。

    [还有这事?我当时怎么说的?]

    ——[你说写论文太累了不想出门,所以我就自己去咯。]